3000点之下,市场越往下调整,股市潜在的风险越容易爆发。然而,在沪市仍徘徊在2700点附近区域时,实际上以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市场指数早已刷新了调整新低,并创出了2015年下半年调整行情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在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让投资者感到困惑的事情,莫过于IPO并未因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而发生实质性的减缓,反而继续延续以往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就在8月3日,证监会再度核发了2家企业IPO,筹资总额不超过17亿元。
虽然近期IPO募资规模还是保持相对偏低的状态,甚至可以用低速发行来描述,但在市场投资信心非常疲软的背景下,却并未打破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常态化规律。言下之意,即使市场环境持续恶化,仍未能够改变股市重融资的定位特征,或许股市继续向下调整,IPO一周一批次发行常态化现象仍会延续。
很显然,从最近一段时期的IPO发行状况分析,IPO并未给股市稳定让步,而IPO常态化发行仍然延续着自有的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时下的IPO新规,取消了预缴款申购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中签后再缴款的形式。但,即使如此,一周一批次所带来的IPO发行节奏,终究还是会分流股票市场固有的存量流动性,而当新股正式上市之际,因新股赚钱效应的依存,仍然会进一步把全市场的存量流动性分流至部分新股身上,而对于市场中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实际上基本上处于流动性缺乏的困局,更有甚者还因此深陷流动性危机。
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不仅仅给股票市场带来存量流动性分流的影响,而且紧随其后,可能仍引发源源不断的限售股解禁压力。简而言之,只要高速IPO发行节奏不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限售股堰塞湖问题依旧持续上演。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IPO堰塞湖泄洪的问题,而是限售股堰塞湖密集上演的风险,接连不断的减持潮、套现潮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
股票市场,本身还是社会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重要渠道,但最终获益者多以拥有持股成本优势、信息优势的群体为主。与此同时,对于多年来在股票市场中获利丰厚的大资金大机构,反而更热衷于把套现资金投放房地产乃至海外投资渠道,而房地产市场的吸金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多年来把资本投向房地产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部分大资金大机构,而且还涉及到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等重要群体。此外,不少企业动用自有资金、闲置资金来满足其购房投资的需求,由此进一步分流股票市场的存量流动性。
本来,IPO属于股票市场的重要功能,但对于A股市场,IPO却成为了部分资金的暴富途径,而人为造富之后,却把大量资本转移至房地产等投资渠道,实际上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确实,与港股、美股等海外市场相比,国内股票市场的IPO确实具有不一般的造富特征,而新股爆炒神话长期存在、股市不死鸟神话的长期依存等现象,这本身还是一个非常不理性、不成熟、不健康的市场表现。
在时下的IPO新规模式下,股票市场本身捆绑着庞大的打新资金,而当股市新股赚钱效应骤减乃至消失,或新股IPO停发之际,庞大打新资金也可能会明显松动,并由此加剧市场的波动风险,进一步分流股票市场的存量流动性。
因此,站在稳定市场的角度出发,停发IPO或许不是最佳的策略,但IPO发行节奏确实可以进行灵活调节。
不可否认的是,在熊市运行环境下,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确实过快了,即使单批次募资规模不高,但实际上对市场仍然产生出较大的心理包袱。或许,考虑到熊市市场特殊的运行环境,可以把IPO发行节奏调整为一个月一批次以及进一步压缩单月IPO募资规模,并以此换取股票市场的喘息机会,这可能也是稳定股市的有效举措之一。
没有持续稳定的市场环境,终究还是会冲击着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IPO也可能被迫停发,这在A股市场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深刻教训。站在稳定市场的角度思考,积极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并及时理清治市思路,这或许也是当前稳定股票市场的重要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