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左右,一桩四层的居民楼里,传来了“咣”“咣”“咣”的敲门声,一位妇女焦急地捶打着一户居民的房门,左邻右舍都跑出来询问情况。
原来妇女与房主约定早上到家里来拿东西,敲门后无人应答,认为房主没有在家,刚要转身离开,却听到了房间内传来了暖壶破碎的声音,于是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都是街坊四邻,众人担心房主有事,便由几个青壮年撞开了房门,发现房主躺在地上已经意识模糊。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接走了躺在地上的病人,从生死边缘拉回了这条即将逝去的生命。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
这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后果很难想象,因为可能你也不知道邻居到底是谁,更不用说相互之间有所往来了。
“中等收入住宅区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表达了对城市社区活力衰退的观察和担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高楼大厦此起彼伏,城市人口与面积呈几何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各类城市病,也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境,社区活力衰退,邻里关系冷漠便是与我们生活最相关的困境之一。
中国社区的活力哪里去了?
社区活力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从上世纪末到今天,前前后后几次大的变化,一点点消磨光了中国社区的活力。
商品房社区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大院”式的社区结构,陌生人开始生活到同一个社区当中,原本的职业关联性、族群关联性、地域关联性被打破,新型的、基于陌生的社区关系开始形成,这仅仅是改变的开始。
城市的逐步发展也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产权关系的改变,也让社区内居民的迁徙速度不断加快,邻里频繁地更换,使得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熟识,便再也没有了机会,这也导致社区内邻里关系愈发冷漠。
另一方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时间挤占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很多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每日工作加通勤时间,甚至超过十二小时。在社区内生活的时间不断减少,让社区的活力进一步衰退。
明显的改变是在本世纪头十年,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随之上升,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随之而来的,便是社区内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面积开始大幅度缩小,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停车位。
社区内原本用于居民生活互动交流的空间消失,让邻里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小,你与邻居偶遇的机会,可能仅剩从单元门到下电梯见面点头这样一个短暂的瞬间。
最为明显的改变要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一个理论,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一理论被称为“邓巴数字”。
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摆脱了面对面、近距离交流的束缚,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让我们的对话范围不再仅限于身边的人,从而大幅度挤占了稳定社交网络中的大部分份额。
甚至让人有一种错觉,你与同一个外卖小哥偶遇的机会都超过了你的邻居。存在于这样邻里关系中的社区,其活力可想而知。
从没有了相互间重叠的属性,到破坏传统与邻里建立关联的方式,社区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这样一点一滴逐步瓦解的。
社区活力的缺失,邻里关系的冷漠,让人们开始担忧,如果有一天自己家中着火,没有任何人能发现并帮助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尝试改善这种困境,让邻里关系重回温馨,重新激发社区活力。
一些社区在设计之初,就开始着眼于重拾社区活力。在社区设计中,大幅度增加居民活动中心和绿地面积,修建专门的运动走道,实现人车自然分离,在此基础之上,增加社区日常活动数量,为居民提供类似于“跳蚤市场”之类的互动沟通渠道,从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伴随着硬件设施提高,一些机构开始着眼于社区关系重构,鉴于互联网对于社区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们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实现社区内线上线下互动。一些社区开始进行各类网络投票,建立社区公共管理群与业主群,通过新技术让原本陌生的邻里,围绕一定议题,重建居民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
与此同时一种更为有益的尝试,也在一步步地进行着。其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一种风靡年轻人朋友圈的生活方式,重新建立自己与邻里之间的关联,从而从根本上尝试重构旧有的社区关系。
2018年7月28日,上千名身着蓝色T恤,身背号码布的年轻人聚集在成都兴隆湖,这场由贝壳找房联合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被称为“社区跑”的活动,已经在全国数十个城市举办,累计参与人数达14万人,仅7月28日当天的活动,就有3753人报名参与。贝壳找房与田协尝试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四方互动的形式,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重新构建社区关系。
“我是IT工作者,平时几乎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现在算是找到组织了,下楼就能跑。”家住成都青羊区的杨先生在检录区外笑着向南方周末表示。
恢复社区活力,首先要建立居民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居民找到建立关联的可能性。而“社区跑”针对社区困境的几个难点进行了相应设计,包括“社区跑服务站”“训练营”“城市赛”三个组成部分,社区跑服务站就是社区周围的贝壳找房合作伙伴门店,常年提供免费饮水、免费存包、应急医疗等跑步服务,训练营定期组织,在社区周边由专业教练指导热身,破冰邻里关系,城市赛是更大范围的社区联欢,各个社区可以组队参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区活力重构过程中几个关键点。
“训练营让我对跑步产生了一些兴趣,叫上几个朋友,以后我们可以一起跑。”一位参与活动的受访者这样介绍道,通过“社区跑”,结识了来自IT、金融、广告、公关行业的伙伴,拓展了自己在社区中的社交网络,让他自己也觉得“可以在跑步中认识更多的邻居,每天在小区里走感觉更亲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