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社会变迁。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智能问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从“赤脚医生”满村跑到远程医疗会诊,从写不完的病历“天书”到电子病历……四十年沧桑巨变,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互联网让医疗“触屏可及”
底子薄,基础差,困难多,办法少,医疗技术落后。上世纪70、80年代,“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医生看病的老三样,群众“小病在家熬,最多捡点药,一旦有大病,必须朝城跑”,因为路途遥远,疾病被耽搁的人不在少数。
20世纪90年代,随着局域网技术的成熟和运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远程会诊项目启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大医院专家与县、乡、村三级医生共同为基层患者在线会诊,先确诊病情,做到小病不出村;再逐级转诊,实现大病不出县;遇到疑难危重症,市级医院再来解决。大医院专家线上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病人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合作会诊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发展,还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让医疗“触屏可及”,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2015年底,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前夕,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成立。这个首家以“互联网”命名的医院,推出了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等诸多创新举措,创造了“线上+线下”的医疗新模式,标志着互联网医疗迈入“远程诊疗”的时代。
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语音和高清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实惠。
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走遍天下,出诊时挎个小药箱,箱子里就是针筒、针头、体温计,还有一些青霉素、链霉素、甘草片等最简单的药品,这就是全部的家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医疗条件日益改善,医疗设备日益先进,针头反复消毒使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智能医疗逐步推动医疗设备新升级,实现了数据协同、资源协同和人力协同,让百姓享受更加智能的医疗服务。目前国内不少医院都已经引入了人工智能阅片系统,用于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辅助诊断。一个非常熟练的看片医生看一张片子大概需要5到8分钟,而人工智能系统能在几秒钟内自动定位定性病灶,自动生成诊断报告,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提供给医生进行审查。不仅是智能阅片,在疾病风险预测、临床辅助诊疗、智能健康管理、医院智能管理等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加速融入,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手机预约挂号、远程诊疗、辅助决策、智能机器人做手术……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流程持续优化,整体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群众就医体验日益改善,百姓就医过程更便捷、更智能,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陈丽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