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为什么总是追随资本,而非劳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么想: 首先,其实资本和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必要,这点我不是很赞成过度夸大劳动的作用。简单得想,如果光有劳动,而并无资本提供机器、厂房乃至原材料,又如何进行生产呢?当然,光有上面讲的那些,没有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也不会有价值的增值。所以,我认为资本和劳动本来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其次,产生了价值的增值,就会相应的产生分配问题。而此时,也就必然会出现“不平等”的问题,我认为世上从来就不可能有绝对平等的事。套用马克思的逻辑表述,就是,平等是静态的,是不平等的特殊状态。那么,现实的经验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剩余价值追随资本,而非劳动。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就人类的组织特征来讲,目前还无法看到“自由人”出现的可能。人类目前的劳动都是需要依托于某个“组织实体”,而组织实体一定是有某种制度在规范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劳动者的行为的,例如主观的偷懒习惯。然而这些制度的制定者往往在组织中是充当核心的角色,自然,制度也就会有所偏向。 第二、分工的发展,使得复杂性生产成为可能,很多劳动者只担任生产链条中的某个部分,很难对整个生产过程一窥全貌。价值交换的复杂化和原料--商品的边界模糊化,更加剧了资本持有者和劳动持有者的信息不对称。资本持有者显然在当代的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占了上风。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认为,激励因素的关系是影响最大的。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描述,显然它也看到了其复杂性和不易性。所以,可以说资本的供给相对于劳动的供给更加稀缺。这种稀缺性导致了需要用大量的剩余价值来补偿相对稀缺的资本,进而才能使生产价值的过程的一开始和延续。 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劳动力价格越低廉的地方,剥削的程度也就越高的原因!是联系现实想想我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就很容易搞清楚了。我们国家,放眼向劳力市场望去,到处是“饥渴”的劳力,只要给口饭吃,出生入死也干! 现在来考虑两个特例,假使有一项劳动对劳动者要求甚高,一般人做不了,那末,这种特殊劳动的供给就很少,相对于资本也更为稀缺,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资本持有者即使雇佣了劳动,也会愿意支付高额的工钱,与其说让价值完全不能被创造,资本完全无法增值,还不如舍弃一部分甚至是不小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为的是保持生产的可能性。这种情况的极端例子就是艺术家,他们的脑力劳动基本很难被替代,像梵高这样的人,他的劳动产出---一幅名画的价值自然是无法比拟的,当然,它无需受雇于资本,但即使需要,我想剩余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全部归于他手。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级人才总是能够多拿工钱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特例:假如鲁槟逊坐在的那个人迹罕至的孤岛上,仅有两个人,一个有生产资料--劳作工具,但却完全没有劳作能力;一个人一无所有但却身体矫健。他们俩会出现怎样的生产关系呢?谁最终剥削谁(假定不会发生武力夺取生产资料的情况和劳动力自行开发工具的可能)?恐怕很难回答,因为谁也离不了谁,不然都会死去。但是如果岛上出现了另一个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是另一个劳动力呢?自然,1比1的这种要素供给均衡就会被打破,较为稀缺的一方就会渐渐占上风,这可以通过博弈论来证明。当情况越来越复杂,人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较稀缺的一方就会开始剥削另一方,这就是等级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当然,这样并不会有损于效率,它恰好符合了上面所说的人类组织的特征。 这就使无知后学看《资本论》的一点感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也希望有人和我讨论,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