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价值论并不仅仅是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的理论,并且其重点也不在于此。
价值论的必要性在“两个剑桥之争”的新古典(当今主流)的逻辑悖论中得到很好体现,所以“用价格取代价值”以及“效用价值论”也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有人说是为了研究总量加总,有人说是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不确定性,有人说是为了内生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也有人说是研究财富???总之,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目的现在观点众多,没有定论。这个问题的相关文献我也不太熟悉,感兴趣的人可以查新帕辞典)
2、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思想实验(有人认为其描述的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交易,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不是现实的直接对照。原因见第三点。
3、马克思理论中,决定(成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比例理论的是“生产价格”理论(这是竞争条件下)以及“地租理论”(这是存在着垄断的情况下)。
如果要对照现实检验理论的话,这才是马克思抽象劳动价值论逐步走向现实资本主义的部分。
如果用前面(资本论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讨论现实中的商品交换,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做法,“生产价格”和“地租理论”都在第三卷,请批判劳动价值论的人也认真读一下。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引出的问题,在于资本论前两卷在“价值”概念下得出的命题,能否在第三卷“生产价格”概念下成立。
生产价格就要求原有命题与“资本在部门间流动”和“剩余价值再分配”以及“各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等规律相容,这会有很多新的要求,甚至与原有命题结论相反。
这就是在马克思基础之上的理论的新发展(个人愚见)。但是这并不涉及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关于基础的讨论,参见马克思的手稿,因为马克思学经济学之初,以“由于与直观不符”为由拒绝了劳动价值论。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马克思为什么后来又接受了劳动价值论。(参见张宇、柳欣合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但是很简略,基本没说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1 18:42: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