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只有拥有足够强大而又自由的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由。
从资本角度看,小米刚一上市,就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按照之前估值的543亿美元,至少和早他十多年上市的百度比肩。
雷军给所有小米员工发了一封名为《明天,让我们一起见证伟大时刻!》的公开信。
信里说:截止今天,我们一共有超过7000名员工持有股票或期权,IPO后大家将获得资本市场给予的福报。
据此推算,小米上市后至少会有上千个千万富翁。
之前还有媒体作了精确大胆的估计,这7000人里将会诞生数十个亿万富翁,5500个千万富翁。
我不由想起此前的两场造富运动。
2005年,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夜之间造就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当时百度的员工只有750人,多数刚刚走出校门不过数年。
2014年阿里上市,不但造就了日本首富孙正义、大陆首富马云,还至少造就了30个亿万富翁、1000+个百万和千万富豪。
按照目前的评判标准,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通过上市,都批量产生了大量的财务自由者;而小米则后来居上,保守估计,从它这里将诞生一个团甚至是一个旅的财务自由者。
未来的多少年内,他们都可以不用工作,仅凭股票套现或者是分红就能活得很滋润。
相信小米上市后,又会有很多人谈论财务自由的话题。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我想了想,准备借这个机会,用三个问题讲一讲财务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财务自由?
老克是我朋友里已经财务自由的人。
上市公司高管、原始股、N套房、投资理财……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就是我人生期望达到的目标。
但我最早和他讨论关于“财务自由”话题的时候,他的一些话却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看法。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
但他纠正我说:你错了。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我现在做的工作,我如果不喜欢,觉得不合适,我就会说“NO”,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上班。
他怕我不明白,又举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我已经算财务自由了,虽然我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和高圆圆谈恋爱,还是做不到,但至少,我不会为了钱去和凤姐谈恋爱。
老克最后说:财务自由不是让你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你可以掌控自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有所不为。
我一瞬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想到了另一个经常和财富放在一起讨论的词:权力。
我之前看一本书的时候,里面关于“权力”,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权力,就是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魔法。
这种魔法,可以来自直接的压迫,比如领导让你加班,家里逼你结婚,研究生导师让你给他买饭,还可以是间接的压迫,比如负担的房贷,同龄人的攀比,他人的评价。
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让你身心不自由,心里再憋屈,最后却又只能忍了。
中国古代,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去对抗权力的压迫。
比如明朝首富沈万三,出钱帮着朱元璋修了南京城,还主动提出要出钱帮国家犒劳军队,结果被流放充军;明成化年间,东厂总管尚铭更是喜欢欺压富人,一有什么案件就把京城的富豪们抓起来问罪,让家人拿了赎金来赎人,而且谁的财富排名越高,就越危险;即使到了清末,,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而现代社会,只要不违法、不出格、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是可以凭借财富获得相对自由。
没有公司可以强迫你加班,没有同事给你穿小鞋,没有父母抱怨你没出息,更不会有SB领导天天找你的茬。
不管财务自由以后会不会去做喜欢的事情,哪怕你就是天天躺着睡觉,也没有谁能够站在你面前,指着鼻子让你赶紧起来。
我至今仍记得几个当年带给我深深刺痛的新闻:一个保姆因为一点小事被雇主打了,还要打碎牙往肚里吞,给雇主写检讨;一个工厂车间因为某个环节发生失误,一车间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承认错误。
谁愿意啊,谁忍得住啊,谁受得了啊,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有钱的不一定是英雄,但没钱却可以难倒英雄!
没有财务的自由,何谈身心的自由。
只有当你可以选择不做不喜欢的事情,你才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随时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财富自由,就是拥有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护城河。相对于那些篱笆都扎不起的人,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知乎大V张佳玮曾经说过:财务自由了,人生还有其他烦恼,但你从此会过不惯非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回忆从前时,会诧异:之前那么沉重的生活,我是怎么忍下来的?
这种体会特别像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个噩梦:大学醒来时,以为自己还在准备高考,或是梦见自己在高三数学/物理小测验的考场里。
你一旦跳出了高考冲刺时的那种紧张和压迫,就很难再忍受同样的情况了。
就像老克说的另外一句话:财务自由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很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用到一个叫“忍辱负重”的成语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很佛系,对挣钱毫无兴趣。
去国外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研究当代艺术,到处逛艺术展,自己花钱办刊物,完全不考虑生活之类的现实问题。
而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在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她这一辈,就完全可以顺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在选择工作时可以将内心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而不用去考虑收入/职位等外在的东西。
事实上,有两种情况最容易取得工作的成就,一种是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逼着自己努力干活;一种是在财务自由之后,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
从这个角度讲,财务自由这个东西,越早实现越好,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年轻才有兴趣。
到了七老八十不缺钱了,但这辈子该吃的苦已经吃了,该受的委屈也都受够了,精力不在、兴趣不在,财务自由了又能干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财务自由?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书,也问了很多人。
发现关于财务自由的定义很多,最后我选了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说法(也是《年轻退休》这本书里的说法):财务自由,就是被动收入超过支出。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就是区别于主动收入的,指的是不需要工作就能够获取的收入,如投资、股票、租金、版权、专利等等。
但按照这种定义,一个每月固定有几百块零花钱、但自己能省着花几十块的小学生,也能算财务自由了。
这显然不科学。
事实上,按照我的理解,财务自由其实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绝对财务自由,另一种是相对财务自由。
所谓的绝对财务自由,就是从整个社会的总财富来讲,公认已经处于财富分配的中上层,不需要付出劳动,仅凭现有积累,就可以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
在中国,这个门槛很高。
比如,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里提出:一线城市1.3亿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8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6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
也就是说,按照绝对标准,至少身家千万才有资格谈论财务自由。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147万人达到这个标准,比例大概是0.1%。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每年考上985的几率。和财务自由比起来,读书考名校真的是一件不算太难的事了。
像小米这样,能批量造就一个团以上千万富翁的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触摸到这条线。
也就意味着,谈论绝对的财务自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但别怕,除了绝对财务自由,其实还有相对财务自由。
那就是你不再为了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时,便可以达到相对财务自由。
按照这个概念,有人提出了财务自由的9个阶段,比如菜场自由:在菜市场里想买什么买什么;饭店自由,想去吃哪家饭店就去吃哪家饭店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