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特别类似于“唐朝的一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元人民币”这样的问题。 不会有固定的答案,但有两条线索。 一、思辨地讨论抽象的“价值”,无论构成价值的实体是什么,先承认价值是有实体的。这种实体有某种永恒的含义(至少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是一贯的),有点像牛顿的“绝对时空”。这种线索虽然可以满足人们思辨的快感,但人们很难“一如既往、放之四海、妇孺皆知”地指出“价值实体”究竟对应了哪种“现实之物”。对于我辈大众,如果不给出“现实之物”,确实很难明白这种“冥冥之中,必有定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对于大众来说,也许,拜神也要塑个像才有更真实的感觉)。更关键的是,先哲们又常常为这冥冥之物而争论不休,让大众摸不到头脑。 二、直接指出某种具体而现实之物充当标准(这也可以看成一种“实体”,但并不卷入过多的思辨),比如黄金、白银、商品篮子等等。可惜,问题还是一大堆。既然是“具体而现实”,就不代表“一般而永恒”,无论拿什么具体之物作标准,它们都是善变的(即使是代表“永恒”的白金与钻石)。唐朝的白银有现在的纯度吗?唐朝的商品结构与现在相同吗?不用说千年之区别,就是十年前的东西,可能现在也已作为古董出售了(所谓“做古”)。现在许多人都用这样的电脑和手机,十年后也许再也没有谁生产这些东西了。“标准之变”不亚于“货币之变”,人们也许亦会像刘邦常说的那样:“为之奈何?”即使我们感觉到“通货膨胀”了,但也许我们同时发现再也买不到以前的东西了。 这种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在时间、地区、人群等等维度都不会有统一。“跟着感觉走”也可以是一种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