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qtmac在2006-11-18 22:50:00的发言: 劳动价值论就是说最难做,最花费劳动的商品其价值越大价格越高,那么像水,原始森林,煤,石油这样没有人类劳动凝结的物品他们就没有价值吗?
具体劳动价值量是只能从人的角度去考察,它是指人(主体)的有用劳动的价值量,成本量(总劳动耗费量)=功用量(劳动价值量)+损失量(无用劳动)【括号内的是劳动价值具体公式】,推出劳动价值量=总劳动耗费量―无用劳动。马克思好像并无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含糊的,《资本论》第一章有这样的话: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指有用劳动(功用价值),当然,本来价值两字就是有用性的意思,劳动价值的用字面翻译当然就是劳动的有用性――有用劳动而言。 而且,用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其实这种必要劳动时间即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成本=社会总劳动时间成本÷社会总劳动者数量。这种劳动价值充其量也只是抽象的劳动耗费成本,不是具体的,且又从这点来看他又好象把没用劳动也算进去,可见,是从整个社会系统劳动耗费成本的角度去考察的。因此,从个人角度出发并无多大用处,只能从一定范围内的总个社会系统的劳动时间耗费去考察,而且没有细分劳动的有用性与无用性,在这方面又好象归结于劳动成本,所以导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会以为只要有劳动就是光荣,而且实行按需分配的平均主义,素不知劳动力有品质高低、功用大小之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功能差异所致,同样是做一件事,您做得比我好,速度比我快,请问您愿意与我接收社会对您一样的回报吗?除非出于同情、道义等,一般肯定不愿意,如果愿意,那么,也会助长别人的劳动、工作的进取惰性、依赖心态,谈何激励,连这点都不知,如何能做个让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好管理者?难怪,运用这种理论的国家会陷入经济深渊泥潭,难道国人这么快就忘记了大涡饭时期? 像水,原始森林,煤,石油这样没有人类劳动凝结的物品同样是有价值的,只不过这些物品只有作用于使用者时,其价值才会体现,否则就只能是未被使用的潜在价值,当然,这些也同时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世间有许多未被使用者认知的物品是潜在价值的状态存在的。我们只有认知并加于利用时它们也才存在价值,但只有认知并未加于利用只能是认知价值而并非现实价值,只有产生效用(包括未被认知的生物优化效应),才是现实价值(客观价值)与认知价值(主观价值)的统一。可见,价值是存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之间,(这是泛系统价值论),不过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论则认为价值是存在作用于主体的客体的有用性。如果把参照主体泛指任何参照系统,那么,以人(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论――人本价值论――只是泛系统价值论的特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9 12:55:07编辑过]
|